作者:霍志军
伏羲氏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经数千年的演进发展,形成了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制度创新方面,伏羲氏制瑟作乐,开中国音乐艺术之先河;造书契,开中国文字之先河;制嫁娶之礼,有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就发明创造而言,伏羲氏演绎八卦、作历度、结网罟、兴渔猎、养牺牲、养蚕桑、造屋庐,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民间文化领域,则有伏羲之感生、兄妹成婚、洪水故事、葫芦神话等传说,伴随伏羲文化的流传而进入民间文化体系,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的内涵。举其要者,笔者认为伏羲文化在以下几方面对华夏文明历史进程影响尤巨。
龙图腾
中华民族的象征
图腾崇拜曾经是世界各地既相当普遍又大多经历过的一个历史阶段。相传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对伏羲这种半人半兽的形象,学术界公认实际是伏羲氏族以龙(大蛇)为图腾,并将其首领神化的反映。“龙”这种自然界未曾存在的动物成为图腾,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以大蛇为图腾的伏羲部族在崛起强大的进程中,不断兼并许多弱小的部族,同时也将臣服部族形形色色的图腾部分地吸收到自己的图腾之中,于是“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鬃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我们透过伏羲人首蛇身面纱遮盖下的龙图腾,看到的是活生生的原始时代中华先民们自强不息、融合升华而肇始文明的辉煌画卷。
龙图腾是以伏羲部族为主干,融合吸收众多弱小部族并化合而成的产物,它是一种混血的“龙”,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博大的胸怀,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勇气,因而不断生息繁衍、迁移扩散、进化发展,其足迹及文化辐射几乎遍及中华大地。所到之处无不播下“龙”的种子,于是这些“龙子龙孙”共同书写了华夏文明的第一篇。因而,循着“龙”的文化踪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其效果,正如顾颉刚比喻的那样:
我们的古史里藏着许多偶像,而帝系所代表的是种族的偶像,但各民族之间的种族观念向来是很深的,只有黄河下游的民族唤作华夏,其余的都唤作蛮夷。疆域的统一虽可使用武力,而消弭民族间的恶感,使其能安居于一国之中,则武力便无所施其技。于是有几个聪明人起来,把祖先和神灵的“横的系统”改变为“纵的系统”……使各民族之间发生了同气连枝的信仰……来收拾人心,号召统一,确是一种极有力的政治作用。
中华先民从洪荒开始迈入文明门槛的时候,就已同“龙”结下了不解之缘,“龙”成为中华先民的“胎”记。龙先民及其龙文化凭借自身强大的力量,在中华文化生成之时便取得优势地位,进而使龙图腾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象征。
“天人合一”
人类最佳生存状态
伏羲氏所处的时代,是以狩猎、渔猎、原始农业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远古文化形态,以此种生产方式为生计的中华先民,赖以维持社会群体生命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来自大自然。因此,处于文明初起、生产力极其落后时代的远古先民,不但自身的生存、繁衍极度依赖大自然的恩泽,而且因为科学知识的不发达,大自然以一种神秘、恐怖的面纱笼罩着人们,处于此种社会的人们,不仅易于将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更将自然当作像神灵一样敬奉的对象,这是“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基础在史前时期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中华先民在艰苦的处境下日益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到客观世界是一个有始有终、生生不息的动态的过程集合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八卦中的每一卦均由三爻构成,上爻代表天,中爻代表人,下爻代表地,天、地、人三位一体,人只居其中之一,此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不但是全部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重要渊源。
中国古人将天地自然环境与人的活动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人与生态资源的关系息息相关,寻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否则就会劳而无获,践踏破坏自身的生活环境。“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法律制度、生活方式、民间观念中都有广泛、深刻的体现。略去世人熟悉的诸子学说不讲,这里仅以中国传统的“风水”为例说明。传统“风水”,实际上也源于伏羲文化及《周易》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平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风水学”认为凡是天地间形成的自然物,哪怕是一草一木,都有神灵,如果随意破坏,将是对神灵的不敬。如果揭去其神秘面纱,可以窥见传统“风水”中蕴含着一些生态伦理思想的萌芽。不能把“风水”简单斥为巫术、迷信,因为它确实折射出中国民间所持的那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态意识。无论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的鬼蜮意象构图,还是“人之所居,宜以大地山河为主”的人间居住原则,对于保护自然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创造优美人居环境等,的确起到了某些积极作用。这种部分折射“天人合一”思想的观念在保护生态方面,客观上具有某种内在的“强制”优势。
民间伏羲信仰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社会心理基础
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并非庸俗社会学理论所解释的那样,仅仅是一个社会机制问题,它更是一个心理人类学课题,即如何创造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基础。人是文化的动物,这一命题不仅意味着人为文化所塑造,还意味着文化为人所创造。
伏羲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八卦思想、“河图洛书”等与传统“风水学”“阴阳学”相结合,也同佛、道等宗教、方术、谶纬、传统医学理论及鬼神迷信联姻,在世俗民间更有广阔的市场和适宜蔓延的土壤,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对民众心理、习俗风尚产生了巨大的导向作用和规范功能。民间伏羲信仰不仅内容广泛、影响巨大,而且构成神秘文化的主流。在中国广博的乡土社会,伏羲之感生、兄妹成婚、洪水故事、葫芦神话等神话传说;造书契、定嫁娶之礼、创立基之乐、结绳而为网罟等各项发明,都伴随伏羲文化的流传而进入民间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发展演进中最具持久魅力的“元素”和动力。在广大的乡土社会,正是民间信仰和民俗艺术通过感性和生动的忠良故事、英雄故事、仙道故事、神奇故事、报应故事的讲述,将中华民族传统的忠孝节义、创业进取、和谐之道、和谐处世等道德规范刻入普通百姓的灵魂,成为芸芸众生衣食住行、日常生活、视听言动的“道德修辞学”。民间社会中普遍流行的道德良知、文明礼仪、价值取向等与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伦理文化,就是民间信仰、民间文化从主流文化下载并通过修辞调理书写而形成的。
一种文化,只有当它渗透到大众的日常行为、生活方式之中,只有当它散发着汗水和泥土气息,才能够被认同、被接受、被传承,才具有亲和力、感召力、生命力。全国不少地方盛行的民间伏羲信仰现象说明,伏羲氏仍然被当今的民众所崇信,仍然是中华文化自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节选自《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